《孤星计划》上海观摩研讨会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举办

发布时间:2025-01-05投稿:甄杰 部门: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电影《孤星计划》观摩研讨会近日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召开。导演、监制、编剧、电影《孤星计划》监制、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席黄建新,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电影《孤星计划》制片人任宁,电影《孤星计划》导演徐展雄作为片方代表,与第十四届上海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召集人、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院长高韵斐,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原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等市文联、上海电影发展研究院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浦东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周大根烈士之孙周亚南,周大根烈士孙媳姚兰萍,“中国孤星社”成员、糜文浩烈士侄孙糜强 ,社会与文化学者、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校史专家胡申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社会学院教授耿敬,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吴铭等党史、校史专家及早期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革命后人代表,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上影厂导演郑大圣,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上海电影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上影集团导演、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原会长朱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监事长李建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程波,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斌等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专家,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委书记成旦红,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委副书记段勇,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军,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政办副主任、重大办主任王岭山,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卢吉超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领导共同出席此次研讨会,围绕新主流电影创作范式的开拓、历史真实与类型化叙事的融合探索、红色基因与海派文化的有机结合、上大精神与当下青年的共情塑造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高韵斐表示,电影中的“孤星精神”与上大精神相契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只要这份精神是延续的,我们的历史就是一贯的。影片承载着这份精神,同时也在呈现上做出了极具当下性的表达,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与时俱进,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也为更多人带去思考和启迪。

任仲伦认为,《孤星计划》是用电影的方式对信仰的一次致敬。观影时自己数次被感动,除情节反转带来的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信仰而牺牲的“孤星精神”。在一次次牺牲中见证着核心人物的抉择,影片由此将观众的情绪不断调动起来,让人深刻地理解到这份牺牲背后的情感,并为之动容。

成旦红认为,影片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的精神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反映了上大先辈的群体担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影片告诉我们,用信仰武装起来的一代人在重大的关头是经得起考验的。百年前的这些精神在现代依然有它非常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段勇表示,电影立足于历史,讲述了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师生在动荡年代中的命运转折,聚焦革命年代青年的坚守与成长,以青春传递主流价值。影片再现了革命先辈们以坚定的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的伟大实践,激发了当代青年学子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切思考。

曾军谈到,电影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来自历史的温暖与力量,感受到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担当。“红色学府”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与大革命的历史关系这一主题,非常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并得到更多艺术呈现。

黄建新表示,艺术的力量在于记录大事件背景下所有细节发生对撞后留下的心灵历史。电影中青年介入的是一个历史的伟大时刻,并不是在历史事件爆发的瞬间,而是参与了过程,他们在过程中的成长、付出是最打动自己的。他们一如上大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一种年轻、阳光、单纯、忘我、追求真理的精神。

任宁谈到,我们要有打捞、重现尘封已久的红色故事以及弘扬上海红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李一民是当时千万个历史原型浓缩而成的人物,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无产阶级小工人的饱满形象、通过他最后似孤星般壮烈的牺牲、通过我们类型化的影片,来唤醒当下年轻人的共鸣和启迪,传递勇敢向上的精神力量。

徐展雄认为,主创团队努力尝试拍出十里洋场之外的上海、拍出上海的另一面。上大的故事是源源不断的,是丰富的;红色上海的故事也是源源不断的,是五彩缤纷的,希望关于上大、关于红色上海的故事能不断地被拍下去。

吴海勇表示,电影生动反映了一所高校、一所红色学府与大革命时代的历史关联,它体现了历史题材电影向虚构创作的攀升,这是电影创作的新拓展。要做好纪实基础上的虚构,需要将历史故事精彩、浓缩、典型化,在这方面《孤星计划》实现了大踏步地前进。

周亚南谈到,透过电影故事主题的叙述,我们共同回望那段觉醒年代的历史,追忆先辈们如星星之火般相聚在理想信念的旗帜下,用付出与担当点燃信仰之光的身影,也追寻峥嵘岁月里他们勇于前行的热血足迹。这一切的一切,再现了当时从红色学府中走出的革命先辈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信仰之光。

孙糜强表示 ,作为“中国孤星社”创办人之一的糜文浩烈士的后人,观看之后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叔公当年斗争的身影就在眼前。影片当中“孤星社”青年们为了实现理想心怀热血,不惜牺牲生命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催人泪下,“孤星社”的精神在自己脑海里一直回荡,影片结束后依然沉浸良久。

胡申生认为,电影以上大历史为蓝本,演绎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充满谍战和紧张气氛,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视角看到了上大,它是艺术的、立体的、生动的,它呈现了上大这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也为基于书面和资料的校史研究者提供了非常好的观赏视角。

耿敬指出,影片中李大钊、陈望道、沈雁冰等真实历史人物的出场,鲜明地凸显了影片故事与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的联系,充分表现出金沙集团1862cc成色本身具有的红色属性,影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也期待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够进一步展现上大青年学子走向全国,点燃革命火种的历史画卷。

吴铭谈到,《孤星计划》彰显了信仰的力量,使人明白主人公师生大无畏的精神从哪里来。此外,它也呈递了真实的在场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从人物主线、故事情节到细节呈现,都有考证,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

郑大圣表示,观影时扑面而来的首先是青春和热血,被百年前这些年轻人的信心和勇气所感染。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剪辑都能看出创作团队使之电影化、使之高度类型化所作出的努力,而这正是影片中展现的革命精神得以跨越百年,成功与现在的年轻观众建立共情的连接点。

刘海波认为,《孤星计划》的成功破题在于从众多的人物中找到了“孤星社”成员这样的一群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来讲述故事,通过激烈的敌我冲突、高度的悬念感紧紧抓住观众,它不仅关乎上大的校史,是对一段红色历史的挖掘,更是给年轻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朱枫提到,怎么在有限的历史资料当中去钩沉,去遴选,然后勾连成文,非常考验功力。类型片的特点在《孤星计划》中体现得非常极致,除了具有悬疑片、动作片的元素,影像手段上还利用了黑色电影的技巧,电影中展现的红色基因与当代观众很好地实现了连接。

李建强认为,《孤星计划》把重点放在爱国青年学生社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更广阔的角度表现信仰的战斗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它融汇悬疑、谍战等各种要素,赋予这种类型新的生命力。同时它努力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融合到一起,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浪漫的气息和生命质感。

程波表示,这部电影的叙事中有很多悬疑角度上的反转,从“韧”的意义上来说,这种反转出现在一种被逼到墙角,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至暗时刻。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有韧性的抗争形成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局和反转,这个点令自己印象深刻。

张斌提出,电影可以用“革命底色、类型特色、青春颜色、上大角色”四个“色”来概括,将类型化的表达方式和革命题材的内容很好地衔接了起来,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观影体验,电影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的故事、人物原型、价值积淀作为基础,表现出青年人身上洋溢的生命质感和革命信仰的坚定性。

截至目前,电影《孤星计划》累计票房已突破1.01亿,现全国热映中。不少观众表示被青年为理想所爆发出的强大能量震撼,也被谍战反转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所打动,认为电影提供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人重新体会到勇敢的力量,认识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与勇气。

电影《孤星计划》由黄建新监制,任宁担任制片人,徐展雄执导,张冀担任剧本监制,余曦、池羿成、黄苇、徐展雄、任宁担任编剧,王源、张雪迎、梁靖康、李晨、印小天领衔主演,韩童生、余皑磊特邀主演,此沙、翟潇闻、张晓晨、陈雨锶、李嘉鑫主演。该片由上海三次元影业有限公司、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上海猫眼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云南次元影视有限公司、上海井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影片正在全国热映中。